為緩解本市早晚高峰時段出租汽車路面揚招、傳統電調“打車難”狀況,4月13日起,本市出租汽車高峰時段將安排值班營運車。屆時6000輛張貼“高峰車”指定標識的出租車,將只服務揚招和電調,對打車軟件說不。(解放日報4月10日)
近段時間以來,有關打車軟件的爭論此起彼伏,有人認為,打車軟件讓打車方便了,是一種“互聯網+”改變社會,創造了新的模式;但是也有人認為,打車軟件不僅沒有讓打車方便,揚招拒載,司機更忙,反而使打車更難。不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,在車輛總量有限的前提之下,打車軟件形成了一種叫車等待成本,對于那些或因臨時起意,或因突發事件形成的揚招,形成了叫車難,是另一種意義上的“等車”擁擠。尤其在高峰時段,車輛供不應求的情況下,打車軟件調配閑置資源的功能就顯得更加弱化。在此情況下,要求“高峰車不允許使用打車軟件,只接待揚招”的政策可謂“應運而生”。
表面來看,這一政策似有干預市場運行之嫌,似乎減損了那些習慣于用叫車軟件“提前下單”者的利益,對于司機來說,貌似也動了他們“手里有活心中安”的“安全感”奶酪。但在更廣泛范圍內,這一政策節約了現實世界里的等車成本,讓大街上公共服務的更加觸手可及。對于那些因為特殊情況臨時用車者、沒有打車軟件可用的打車者(如老人)是真正的福音,解決了更大范圍的社會問題,使得出租車資源的配置更加高效。
當然,高峰出租車模式也并非“包治百病”。筆者以為,一方面,相關部門還要加大車輛供給研判,看到底需不需要更多的出租車,目前總量是過多還是過少?這些都要進行測算,要拿出一個數據。否則很有可能大家會把因車輛總量稀缺而導致的揚招難,又歸咎于因不能用打車軟件而形成的找車難,讓政府做了好事卻被誤傷。同時,研判后也要有行動,如是否應當加大車輛供給的行動。另一方面,一定要保持部分打車軟件可預訂的渠道,要看到畢竟也確實還有一部分民眾有提前訂車的需求。社會情況是多樣的,切忌“一刀切”,政策要考慮到大方向,但在某些地方也要精細施力。
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,認識到市場是聰明的,但也不要忘記市場有時也會有負面性。正因這樣,需要我們對市場某些方面要有規制。那些習慣于在高峰時使用打車軟件叫車的市民也應換位思考,不要因可訂資源減少而心生抱怨,因為畢竟可能會有那么一天,您因為突發事件或急事想要揚招出租,而正好這時您的手機卻沒電了,如果滿大街的出租車都忙于跑“預訂”單子,那極有可能會無視您的揚招,從而耽誤了您的大事兒。